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1986年病逝后汪荣华提出一个请求肖永银含泪说:我同意
发布时间:2024-12-25 01:56:07 来源:开云体育最新官网 作者:开云体育手机版app下载

分享到:

  1986年10月的一个清晨,北京医院的走廊里静悄悄的。元帅的夫人汪荣华独自站在窗前,望着远方出神。昨天,她刚刚失去了相伴一生的丈夫。此时的她,心中怀着一个特殊的请求,这个请求关乎着刘帅的最后归宿。

  当她看到匆匆赶来的肖永银时,这位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已是泪流满面。在场的人都知道,肖永银是刘帅最信任的将领之一,他们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战场情谊。

  当汪荣华提出那个特殊的请求时,肖永银沉默了片刻,眼中泪水滚落。这个请求,不仅关乎刘帅的最后心愿,更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赤子之心。究竟是怎样的请求,让这位铁血将军如此动容?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?

  1937年夏天,陕北延安的一个普通黄昏,援西军司令部外传来一阵骚动。两个衣衫褴褛的人影,跌跌撞撞地向司令部走来。警卫员正要拦住他们,却听到其中一人用微弱的声音说:"我是肖永银,我要见刘司令......"

  这声音虽然微弱,却惊动了司令部里的。他快步走出房门,定睛一看,顿时愣在原地。眼前的两个人,浑身伤痕,面黑如炭,头发纠结得像个鸟窝,身上的衣服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。

  原来,这两位看似乞丐的人,正是西路军失散后历经千辛万苦归来的肖永银和陈明义。从1937年3月西路军在祁连山失败后,他们两人徒步跋涉两千多里,终于回到了延安。

  当晚,在司令部为他们接风。饭桌上,肖永银讲述了他们的逃生经历。为了躲避追捕,他们白天藏在山洞里,晚上摸黑赶路。有一次,他们整整三天没有一粒粮食下肚,只能嚼着野草充饥。

  "还记得你第一次来找我参军的情形吗?"夹了一筷子菜放在肖永银碗里,"那时候你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。"

  肖永银点点头。1929年,他在家乡河南新县加入了领导的红四方面军。从一个普通战士,一步步成长为连长、营长。

  "现在,你又重获新生了。"拍着他的肩膀说,"好好休养,等身体养好了,还有重要的任务等着你。"

  仅仅两个月后,一场考验就来临了。1937年9月,在陕西三原县石桥镇,八路军改编大会上,命令全体将士换下红军帽,戴上缀有徽的军帽。

  这个命令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当时,肖永银正站在队列中,看着战士们不情愿地换上新帽子。有人小声嘀咕:"这不是投降吗?"

  就在这时,走到队伍前,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记住的话:"告诉你们,咱是西瓜政策,外边是绿的,里边是红的。"

  听到这话,肖永银立即领会了其中深意。他从背包里掏出那顶被他攥得皱巴巴的帽,主动戴在头上。这个举动,立即影响了周围的战士。

  当天晚上,特意找到肖永银,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:"你带领一个侦察队,先期北上,为主力部队探路。"这个重任,显示了对他的信任。

  就这样,在的培养下,一个从乞丐模样重返革命队伍的战士,开始了他新的征程。而这段经历,也成为了肖永银和之间特殊情谊的开端。很快,更大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。1947年的汝河岸边,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即将打响......

  1947年8月的一个深夜,汝河两岸硝烟弥漫。肖永银带着十八旅的先头部队,赶到了河岸边。眼前的汝河水流湍急,河床深陷,没有船只,四万大军如何渡河?更令人担忧的是,河对岸已经布满了军队的火力点。

  "旅长,发现敌人的碉堡群了!"一名侦察兵匆匆跑来报告。原来,军队早已在河岸两侧布下了天罗地网,准备将这支部队围歼于此。

  就在这时,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:、两位首长就在后面的队伍中。若无法尽快打开一条通道,不仅四万将士会陷入绝境,就连两位首长也将面临生死考验。

  在一间简陋的草房里,紧急召集各级指挥员开会。房间里挤满了将领,可是谁都没有说话。李达参谋长在桌上铺开了地图,用手指着敌人的阵地说:"前有三万守军,后有十万追兵,我们被卡在了最危险的位置。"

  站起身来,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:"狭路相逢勇者胜!肖永银,你带十八旅从正面突破,给大部队开辟一条血路!"

  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敌人在对岸构筑了三道防线,每道防线都有密集的火力支援。但是肖永银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命令。

  夜色中,肖永银带领突击队悄悄渡过了汝河。为了不惊动敌人,战士们用绳子将武器绑在身上,捂住嘴巴,一点一点地在水中前进。冰冷的河水漫过胸口,有几名战士差点被急流冲走,但没一个人发出声音。

  突击队刚刚登上对岸,敌人的照明弹就升上了天空。顷刻间,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扫来。肖永银一声令下:"同志们,冲锋!"

  战士们呐喊着冲向敌人的阵地。第一道防线很快被突破,但是伤亡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。就在这时,敌人的炮火突然集中在渡河点,想要切断援军的支援。

  关键时刻,肖永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他命令五十二团从正面发起猛攻,吸引敌人的火力,同时派出一个营从侧翼包抄,打乱了敌人的部署。

  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。到第二天凌晨,肖永银的部队终于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。他立即派人向报告:"通道已经打通,请首长指示!"

  但是和没有立即通过这条血路。他们坚持要等到伤员和武器弹药都安全转移后,才开始渡河。当时有人劝说首长先走,却说:"我和战士们一起来,就要和他们一起走!"

  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"汝河血战",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例。通过这条血路,刘邓大军顺利突破了敌人的封锁,为后来进军大别山奠定了基础。

  多年后,每当提起这场战斗,总是说:"要不是肖永银和十八旅的将士们,我和小平同志可能就见不到新中国的诞生了。"而肖永银对这份信任始终铭记于心。这成为了他们之间最特殊的一段革命情谊,也让他们的将帅之情更加深厚。

  随后的战争岁月里,他们携手并肩,又经历了多少次生死考验?这其中有三件鲜为人知的往事,更能说明他们之间那份特殊的情谊......

  1950年的深秋,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。肖永银率领的部队刚刚结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就在这时,一封来自北京的特急电报送到了他的手中。电报内容很简单:即刻返回北京,有要事相商。

  当肖永银风尘仆仆赶到北京时,正在家中等他。"永银,我这次叫你回来是为了一件重要的事。"开门见山地说,"准备给你授少将军衔。"

  肖永银闻言一愣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军级干部通常授予少将军衔。但他知道,在自己之前,还有许多资历更老的同志没有正真获得军衔。

  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:"这是你应得的。在朝鲜战场上,你指挥的部队打得很出色。但是有一点,这一条消息暂时不要外传。"

  第二件往事发生在1954年春天,南京的一个午后。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的肖永银,专程来看望。两人在书房里谈了整整一个下午。

  "永银啊,我听说你们十二军在朝鲜立了大功,但是现在有个情况你要注意。"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,"有人说你们骄傲自满,有了'功臣意识'。"

  肖永银正要解释,摆摆手:"我知道这不是事实。但是你要记住,越是打胜仗,越要谦虚。我给你三个建议:第一,少说话;第二,多做事;第三,把功劳让给别人。"

  这番谈话后来被证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就在当年年底,军队系统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,一些立过战功的部队受到了批评。而肖永银的十二军,正是因为谨记的教诲,顺利度过了这个难关。

  第三件往事最为惊险,发生在1955年初。当时,一份关于肖永银在战争年代某些"历史问题"的匿名检举信,递到了。这封信里提到的一些细节,如果得不到澄清,足以影响肖永银的军旅前程。

  正当有关部门准备立案调查时,主动站了出来。他给中央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材料,用确凿的事实和个人经历,为肖永银澄清了所有疑点。

  "我可以用我的党性担保,"在材料最后写道,"肖永银同志在战争年代的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革命胜利,不存在任意的毛病。"

  这份材料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检举信很快被证实是不实举报,此事就此平息。但为肖永银仗义执言的事迹,却从未对外提起过。

  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,当年军委办公厅的一位老同志才偶然提起这件事。原来,不仅写了说明材料,还专门找到相关负责人,说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话,就为了还肖永银一个清白。

  这三件往事,充分体现了对肖永银的信任与关爱。而这种情谊,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。在和平年代,他们之间的这种革命情谊不仅没有淡化,反而愈发深厚。这让人不禁要问:是怎样的经历,让他们建立起了如此深厚的革命友谊?

  1956年的一个冬日,北京西郊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传出爽朗的笑声。原来是和肖永银又一次相聚。这一年,已经担任国防部副部长,而肖永银刚刚从军事学院进修归来。

  "老首长,您知道战士们私下里都怎么称呼您吗?"肖永银笑着说,"他们都叫您'老班长'。"

  "因为您总是手把手教我们打仗。"肖永银说,"记得1947年汝河之战前,您就手把手教我看地形图,分析敌情。那时候,您就像个老班长一样。"

  这个称呼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1929年,肖永银刚参军时,就特别注重对基层指挥员的培养。每次战前,他都要亲自给连排长们讲解作战要点,手把手地教他们识图用图,分析地形,判断敌情。

  在1957年的一次军事会议上,有人问:"您教过这么多将领,为什么对肖永银格外关照?"回答说:"因为他有一个特点:听话。不是盲目地听话,而是认真领会指示的精神,再结合真实的情况灵活处理。这样的部下,值得培养。"

  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,和肖永银的关系更像是父子。每逢春节,肖永银都会带着家人去看望。1960年的一个春节,特意让厨师准备了一桌河南菜,因为那是肖永银的家乡菜。

  "来,尝尝这个红烧狮子头,是按照你家乡的做法做的。"亲自给肖永银夹菜,"你在前线打仗的时候,最想念的就是这个味道吧?"

  1964年,的身体每况愈下,但他仍然惦记着老部下。有一次,他得知肖永银的儿子考上了军校,立即派人送去一套军事书籍,书的扉页上题写着:"望继承父志,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。"

  这份情谊延续到了下一代。1965年,肖永银的儿子从军校毕业,特意来向汇报。拉着年轻人的手说:"你爸爸是我的好战友,你要继承他的优良作风。"

  直到晚年,每当谈起,肖永银总是说:"我这一生,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刘帅这样的领导。他不仅是我的司令员,更是我的引路人。"

  在一次军队高层会议上,曾经这样评价他们的关系:"和肖永银的关系,是我们军队里难得的一段佳话。这种亦师亦友、亦长亦父的革命情谊,可以让我们永远铭记。"

  1986年,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即将迎来最后时刻。10月7日,在北京病逝。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的夫人汪荣华要向肖永银提出一个特殊的请求,这个请求将让这段历史留下最动人的一笔......

  1986年10月7日,北京医院的病房里格外安静。元帅的遗体静静地躺在那里,身上盖着鲜红的中国党旗。病房外,肖永银站在走廊里,手中还攥着刚刚收到的电报。

  这个噩耗来得太突然了。就在两个月前,他还收到刘帅托人带来的问候。当时刘帅说:"等我身体好些了,让永银来家里,我们好好聊聊。"

  但这次聚会终究未能实现。得知消息后,肖永银立即从南京赶到北京。当他走进病房时,眼前的一切让他难以接受。他将手轻轻放在刘帅的遗体上,声音哽咽:"老首长,我来了......"

  就在这时,刘帅的夫人汪荣华走了进来。她手里拿着一个布包,那是刘帅生前最后批示的一些文件。其中有一份是刘帅在9月下旬写下的遗愿。

  "永银同志,"汪荣华打开那份文件,"刘帅临终前有个心愿,他说......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撒在他战斗过的地方。"

  这份遗愿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。按照惯例,军队高级将领的骨灰都应该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但刘帅的这个请求,却打破了这个传统。

  "刘帅说,"汪荣华继续说道,"他这一生,最难忘的就是在大别山、太行山的那些岁月。那里有太多战友长眠于此,他想和他们永远在一起。"

  听到这里,肖永银想起了1947年汝河血战时的情景。当时,有多少战友倒在了冲锋的路上?刘帅说过:"打仗死人,我们当司令的,欠下的都是血债啊!"

  肖永银擦了擦眼泪:"我赞成。刘帅生前最牵挂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,现在,就让他回到战友们中间去吧。"

  1986年10月15日,在完成追悼仪式后,刘帅的骨灰被分成几部分。一部分撒在了大别山区,那里是他领导过的著名的大别山游击战争的地方;一部分撒在了太行山,那是他指挥过无数战斗的地方;还有一部分,撒在了汝河两岸,见证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。

  当骨灰撒向大别山的那一刻,肖永银想起了刘帅常说的一句话:"革命者的归宿,就是回到战友们中间。"

  为了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,肖永银带领一个小组,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将刘帅的骨灰撒在了这一些地方。每到一处,他都要讲述刘帅在这里指挥战斗的故事。

  在太行山上,当地的老乡听说是刘帅的骨灰,纷纷赶来送行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:"刘帅是好人啊,当年在这里打鬼子的时候,从来不扰民,还经常帮助乡亲们。"

  最后一站是汝河。当骨灰撒向河水的那一刻,河面上突然起了一阵微风,将骨灰吹向了两岸。站在岸边的肖永银轻声说:"老首长,您回来了。"